7月15日,中国社会科学网对我院主办的“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专家座谈会进行报道。
原文链接: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407/t20240715_5764431.shtml
全文如下:
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网西安讯(记者陆航)7月9日,陕西师范大学一带一路文化研究院主办的“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专家座谈会在陕西师范大学长安校区举行。来自国内相关研究机构、中国-中亚教育合作高校、中国-中亚经贸合作典型企业代表及30余位陕西师大师生,认真学习贯彻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及出访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系列讲话精神,围绕“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主题,探讨如何加大复合型人才培养,通过多领域,特别是人文交流合作领域,做好民心相通,推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特别是中亚地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陕西师范大学一带一路文化研究院院长甘晖谈到,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峰会并对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这是面向欧亚地区又一场重大的外交活动,也是今年以来面向中亚地区最重大的外交活动。4日,习近平主席发表重要讲话,重温了上合组织成立初心和发展历程,特别强调“上海精神”在当前国际形势下的现实意义,提出要守住安全底线、维护发展权利、巩固团结力量,共建更加美好的上合组织家园的五点建议,发出了团结互信、共同繁荣振兴的“上合声音”。如何以习近平主席本次出访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引,充分发挥上合组织作用,促进上合组织发展与“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有效衔接、协同增效,进一步深化与上合组织各成员国特别是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的合作,推动构建更加紧密的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是当前我们学术界和行业一线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高校研究机构要同企业实体加强合作,共同推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哈萨克斯坦是“一带一路”合作共建重要国家,也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首倡之地。西安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院长、丝绸之路与欧亚文明研究中心主任黄达远教授提出,助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语言类高校要重视哈萨克语专业人才的培养,努力为中哈两国多领域合作贡献教育力量。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副所长闫伟教授表示,上海合作组织为地区安全、发展和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其成员国、观察员国涵盖了中国、中亚、中东诸多地区。新时代要通过上海合作组织加强相关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协同与合作,为形成新的世界“稳定之锚”提供中国方案。西北工业大学国际合作处(国际教育学院)孙傲作为深入参与西北工业大学哈萨克斯坦分校建设的一线老师,从建设背景、过程和成效目标等方面介绍了西北工业大学哈萨克斯坦分校的发展情况,并表示要进一步办好西北工业大学哈萨克斯坦分校,培养更多推进中哈友好的高层次人才。西安爱菊粮油工业集团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刘东萌结合企业发展历程,提出加强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交流和合作,经济是纽带和基础,投资是保障和根本,文化是最终的引领。陕西师范大学一带一路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何志龙认为,上海合作组织提出的“上海精神”也蕴含着“丝路精神”。高校要以“上海精神”“丝路精神”为指引,发挥学科优势,推进“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教育人文交流,助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陕西师范大学一带一路文化研究院中亚研究所所长李琪教授提出,当前,西安已经成为中国与中亚合作的重镇,将来要继续在上合组织框架下,在进一步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方面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希望陕西企业、高校、媒体共同努力,为谱写“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作出应有的贡献。
甘晖介绍,陕西师范大学“一带一路”文化研究院成立于2018年,是为充分发挥师大哲学社会科学优势,构筑学校特色发展路径,助力“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民族交流、文化互通,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而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共建的创新型高校智库,是学校实体科研机构。成立六年多来,研究院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高校科研机构加强交流与合作,开展具有重大理论与现实意义的学术研究,积极为国家政府机构建言献策,并探索与涉外企业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合作,此外还积极与国内外相关领域学者建立联系,通过开展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座谈会等方式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为提升学术领域研究水平、构建中国知识体系、传播中国学者声音、服务国家发展需求贡献智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