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史前遗迹,追寻人文始祖。前一天张喆老师和冯雪俊老师关于汉字起源、中国古代历史的讲座深入浅出,极大地激发了营员对汉字这一中华文明密码的兴趣。7月2日, 25名营员就先后来到了西安半坡博物馆及白水仓颉庙,实地溯源汉字这一中华文明密码。
上午营员们来到了著名的仰韶文化遗址——半坡博物馆,了解了6000年前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半坡人的生活。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大家参观了半坡遗址出土文物和遗址保护大厅。半地穴房屋展现原始人类适应自然的智慧,尖底瓶与人面鱼纹彩陶诉说着史前生活的巧思。置身于半坡遗址博物馆,营员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黄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特别是,营员们驻足在汉字的雏形——半坡陶器神秘刻划符号前,对课堂上张喆老师讲授的汉字出现前符号记事相关知识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对仓颉造字的故事充满了更多期待。
“陇上有熊腊,秦地唯羊羹。”牛羊肉泡馍作为一道与丝绸之路密切相关的地方特色美食,是长安美食的“总代表”。中午,营员们来到泡馍馆,品尝了西安特色美食牛肉泡馍,并了解了这一美食背后有趣的历史故事。
随后,研学队伍来到了中华汉字文明的精神标识地、全国唯一集“庙、墓、碑、书、柏”于一体的文化祖庙文字圣地——白水仓颉庙,一起了解中华文字始祖仓颉在这里创造文字,结束人类符号记事、结绳记事的历史的故事。营员们围着“仓圣鸟迹书碑”,跟着讲解员老师仔细地辨认仓颉创造的这些汉字,了解这篇被誉为“中华第一史书”的28字短文记录的轩辕黄帝战蚩尤重大历史事件。随后,伫立在被誉为“绿色的国宝,活着的文物”的仓颉手植柏下,营员们静静地感受这棵树龄五千余年的柏树,仿佛看到了五千年前先贤创设文字的不易与艰辛。最后,营员们还来到了活动室,体验了中国四大发明之一——雕版印刷术,在拿起拓包锤拓中学习仓颉造字的故事,用实践操作中体悟了汉字的恒久魅力。来自莫斯科国立莱蒙诺索夫大学的博士生阿尔苏同学感叹道:“仓颉造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点,很高兴能够来到这里看到最早的28个汉字,这对我学习汉语很有帮助。”
半坡遗址的原始聚落与白水仓颉庙不仅见证了中华文明的深邃根基,更为“一带一路”文明互鉴、文化相通的进程注入了古老而鲜活的力量。本次探寻中华文明始祖的研学之旅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青年学者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华文明“原点”,让古老文明的火种持续照亮“一带一路”文化互鉴交流的新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