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资助成果《慰人或娱魂:青海地区吐蕃属墓葬壁画与棺板画“夫妇宴坐图”再探》发表

2024/05/27

       近期,由我院2022年“一带一路”专项科研项目资助的论文《慰人或娱魂:青海地区吐蕃属墓葬壁画与棺板画“夫妇宴坐图”再探》成功发表。该论文由历史文化学院杨瑾教授发表于《中原文物》2024年第2期。

论文摘要

青海地区吐蕃属墓葬壁画与棺板画受到学界长久关注,墓主族属及图像功能、结构、渊源和价值意义等方面均有研究,但对“夫妇宴坐图”探讨较少。该图像作为棺板画格套化叙事图景的中心,是理解整个图像慰人或娱魂功能的关键,渊源上带有北魏鲜卑系墓葬壁画和北朝粟特贵族墓葬石刻图像夫妇对坐图遗风,依稀可见希腊罗马依榻饮酒主题及中亚粟特王公贵族或神祇夫妇宴坐图格调。至唐,该图像已不见于中原地区墓葬,却出现于吐蕃属墓葬,说明唐代青藏地区在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的独特地位与价值意义,以及吐蕃、吐谷浑等在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过程中身份的构建与文化的认同。


作者简介:

杨瑾,女,现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莱斯特大学荣誉客座教授、兰州大学兼职教授、陕西省委理论讲师团特聘专家。曾担任陕西历史博物馆党委委员、陈列展览部副主任、科研管理处处长,陕西省第十届党代表,获得陕西省巾帼建功标兵、陕西省三八红旗手等称号。主要从事理论博物馆学、文物学及中古时期中外文化交流方面的教学、研究工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唐代墓葬胡人形象研究”(已结项)、“隋代墓葬中的外来元素及中西文化交融研究”(在研)以及公安部、国家文物局“中国被盗(丢失)文物信息翻译平台建设”项目并担任该平台翻译中心主任。在《世界历史》《考古与文物》《东南文化》《中国博物馆》等期刊发表论文90余篇。目前承担《文物学概论》《博物馆理论与实践》《世界著名博物馆艺术经典》等本科生及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工作。其中《文物学概论》为2019年陕西师范大学“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专项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