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资助成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续力解析——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切口》发表

2024/03/05

近日,由我院资助的2022年“一带一路”专项科研项目“丝绸之路(陕西段)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续力调研、解析与当代活化研究”阶段性成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续力解析——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切口》成功发表。该论文由文学院、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讲师刘智英发表于《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24年第1期。

论文摘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经久不衰且历久弥新,客观证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存续力量。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组成部分的非遗,是萌蘖于遥远的“过去”,并在当下活态“在场”的传统文化精髓,自然成为存续力最佳的解析切口。沿着此切口,首先解析出存续力是一种使其持续存活的能力,源于中华民族特别优化的文化基因。继而从非遗有序的传承性、有机的结构性、有方的流动性、有限的变异性与有效的价值性5种基本属性切入,解析出重复力、连贯力、扩增力、规范力、内聚力、外联力、吸纳力、弥散力、交互力、自愈力、创造力、耦合力12种存续参量。上述存续参量形成了一种自组织存续系统,它们同频共振,相涵互促,最终内生为一种非遗存续的宏伟“合力”持续发挥着维生效能。


作者简介:

刘智英,男,汉族,山东莱州人,工学博士,现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讲师,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非遗前沿理论研究。